收到了手写的挂号信后
“谢谢何叔叔的关心,我现在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学习了,等我学有所成,我再来回报父母的恩情!”近日,我对一宗离婚后财产分割执行案件申请执行人的儿子小李进行电话回访时,小李在电话中说。得知小李目前学业状态稳定,我感慨万千。
李某与陈某于2001年结婚,婚后育有儿子小李。2013年,两人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李某起诉要求分割其与陈某共有的涉案房屋。经我院生效判决确认,房屋归陈某所有,但需补偿李某44万元。
之后陈某未履行付款义务,李某向我院申请执行。执行过程中,因涉案房屋是陈某与其幼子小李的生活居住必需用房,陈某名下也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多次终结本次执行。
2024年,李某再次向我院申请恢复执行,这次的案件由我承办。
经过初步的执行查控,陈某名下除涉案房屋外,仅有银行存款1万元,远不足以覆盖李某申请的执行金额。
眼看案件又将陷入终本,我突然想起陈某的儿子小李现在应该已经成年,说不定可以成为破局的关键。
于是,我致电李某询问,得到肯定答复后,我联系了被执行人陈某,通知其下一步的执行措施。
“房子虽然是你们母子的唯一房产,但小李已年满20岁,有了独立生活和居住条件,这个房子于法于理都没有停止拍卖的理由。”电话里,我充分向陈某解释法律规定。
可陈某却始终无法接受:“谁要是敢动房子,我就跟他同归于尽!”
进退两难间,我收到一封来自某大学的挂号信。
信纸上是工整的黑色墨水字迹:“法官您好,我是小李,我的父亲在我两岁时离开我们母子,他从未履行过作为父亲的责任,都是妈妈和爷爷奶奶照顾我”“请求多给我们一点时间,相信我的父母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可否暂缓拍卖房屋,等我安心完成学业并参加工作,一定会把钱还给我父亲……”
手写信的字字句句,都是一个孩子对家庭和睦的渴望,及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让人禁不住动容。
我想,既然小李被爷爷奶奶照顾长大,是否可以试试从李某父母入手来协调双方和解呢?我拨通了李某父亲李大爷的电话,请求他与家中其他长辈再出面协调,尽量促成李某与陈某调解。老人叹了口气,承诺道:“法官您放心,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也不想看到儿子和独孙反目成仇,我这就喊李某比较信赖的表哥过来劝劝!”
一周后,我再次组织各方面对面调解。我将小李的手写信摆在两人面前。“李某,你的财产最终都会留给唯一的儿子,现在又何必为了钱和儿子闹僵呢?钱在账上只是个数字,换成亲情才值钱啊!”而李大爷也在一边念叨:“你真要为了钱让我李家的独苗改姓陈吗?”
看着儿子手写信的李某坐在那一直沉默不语,喉结滚动许久,终于哑着嗓子说:“我对不起孩子……”而一旁的陈某抚摸着信纸上的褶皱,也喃喃自语:“我的儿子长大了,会心疼妈妈了。”
感受到气氛逐渐缓和,我趁势对二人展开调解工作,双方的分歧在一次次的协商中逐渐缩小。最终,陈某和李某达成一致,由陈某一次性向李某支付30万元。
至此,历经十余年的案件终于告一段落,望着暮色中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深深感受到,孩子既是父母的软肋,也是父母最强的铠甲。当司法智慧遇见血脉里的共鸣,再坚硬的执行坚冰也能被家庭温情所融化,成为冰封纠纷里破土而出的春天。
(本报记者 吁青 本报通讯员 谢薇/整理)
(来源:人民法院报)